危言耸听的食品谣言你中招了吗
“近期不要吃猪肉了,吓尿了!”“千万别吃这个菜,100%致癌”……您的的朋友圈里是不是也有这样一群另类的“吃货”,转发着各种食品类谣言呢?这类谣言是如何被制作出来的?戳下图↓↓让我们练就一双“火眼金睛”,直接戳破这些谣言的假面具吧。
“昨日安徽小孩吃辣条死了3个”“千万不能吃的蔬菜水果部位,吃错可能致命”……微信朋友圈经常被这样的谣言刷屏,食品安全无小事,看到这些消息不免让人忧心忡忡。1月11日,中山大学传播与设计学院、微信、宏博知微合作推出一份微信谣言分析报告——《揭开食品类谣言的“伪装术”》,让那些图文并茂、言之凿凿谣言在科学面前原形毕露。
食品安全成谣言重灾区
中山大学大数据传播实验室研究人员对2014年11月3日至12月17日5周内微信中被举报为“诈骗和虚假信息”的488篇文章进行分析,发现涉及人身安全、食品安全等五类主题的谣言数量最多。
食品谣言是如何炼成 谣言诞生五大途径
途径一:恶劣的加工生产环境和肮脏得惊人的原料
肉制品的“谣言”常常通过描述令人作呕的加工环境、带病的牲畜源、寄生虫、添加剂等加工环节乱象来引发公众的恐惧情绪。
途径二:不当的食用习惯将引发严重疾病
水果蔬菜类的“谣言”最常使用的造谣方法就是“食物相克”及夸大不当食用方式引发的严重疾病。如《千万不能吃的蔬菜水果部位,吃错可能致命!》一文列举了10种常见蔬果不能食用的部位。
途径三:夸大某些食品的保健养生效果
这种造谣方式迎合人们急于寻求健康良方的心理,把普通食物包装成具有强大保健功效的食品。
途径四:在标题打上“死亡”、“疾病”等致命关键词进行传播
这些食品安全类的“谣言”往往标题语不惊人死不休,如《镇安凉皮出大事了》、《这是世界上最脏的鱼!千万不要再吃!》、《天啊!最常吃的水果竟然比砒霜还要毒!》这些标题内带有“恐怖”“致命”等唤起恐惧的词语,来激发读者的死亡恐惧情绪。
途径五:通过以成功人士为目标群体的公众号进行传播
这些食品类谣言把目标群体定为成功人士,利用他们在事业成功后更注重健康的心理,以宣扬食品安全为爆点。如:XX富翁俱乐部:《近期的猪肉还是不要吃了【转】》
了解到这些“谣言”生成手法后,今后再遇那些吓死人的食品安全谣言不要再被“宁可信其有”的心态被绑架了,顺手查个资料就能让谣言现形。
②本网转载并注明自其它来源的作品,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,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,不承担此类作品侵权行为的直接责任及连带责任。其他媒体、网站或个人从本网转载时,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作品来源,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。
③如涉及作品内容、版权等问题,请在作品发表之日起一周内与本网联系,我们将在您联系我们之后24小时内予以删除,否则视为放弃相关权利。
- 2月6日至2月20日 深圳市盐田区游泳馆将闭馆维修...
- 深圳少年儿童图书馆因停电暂停网上服务(附详情)
- 保障居民交通安全 深圳市南湾街道桂香路正式通车
- 宝安区春运期间N8线等12条公交线路服务时间调整
- 2021年春运期间深圳宝安区公交地铁将延长服务时间...
- 1月17日 深圳新增1例输入无症状感染者
- 特朗普政府:停止英特尔向华为供货 具体是怎么回事?...
- 栖霞金矿事故被困工人传回纸条 井下工人目前情况如何...
- 拜登就职典礼在即 美首都严阵以待 具体什么情况?
- 吉林公主岭市所有居民居家隔离 具体有哪些要求?
- 31省新增本土确诊93例:河北54例 河北具体什么...
- 栖霞金矿事故现场又一处钻孔打通 现场什么情况?
- 这些国家为何针对中国疫苗 到底什么原因?
- 石家庄集中隔离点首批房屋交付 目前现场什么情况?
- 2020年中国GDP首超100万亿元 具体数据情况...
- 黑龙江新增7例确诊 81例无症状 当地具体什么情况...
- 吉林新增30例本地确诊 17例无症状 患者详情通报...
- 石家庄52例确诊详情:含多名小学生 具体是什么情况...
- 男子辱骂防疫人员:你侵犯我隐私 现场是什么情况?
- 中国GDP首次突破100万亿 这意义着什么?